1、水利万物而不争,处众人之所恶,故几于道。
2、居善地,心善渊,言善信,政善治,事善能,动善时。
3、夫惟不争,故无尤。
(相关资料图)
4、 大道原无他妙,惟是神气合一,还于无极太极,父母生前一点虚灵之气而已矣。
5、人若不事乎道,则神与气两两分开,铅走汞飞,水火所由隔绝也。
6、孟子曰:民非水火不生活。
7、是言也,浅之则为日用之需;深之则为修炼之要。
8、有时以火温水而真阳现,有时以水济火而甘露生。
9、水火之妙,真有不可胜言者。
10、然水火同宫,言水而火可知矣。
11、水性善下,道贵谦卑。
12、是以上善圣人,心平气和,一腔柔顺之意,任万物之生遂,无一不被其泽者焉。
13、究之,功盖天下而不知功,行满万物而不知行。
14、惟顺天地之自然,极万物之得所,而与世无忤,真若水之利济万物毫无争心。
15、不但此也,万物皆好清而恶浊,好上而恶下;水则处物以清,自处以浊,待物以上,自待以下。
16、水哉水哉,何与道大适哉!圣人之性,一同水之性,善柔不善刚,卑下自奉:众人所不能安者,圣人安之若素;众人所为最厌者,圣人处之如常。
17、所以于己无恶,于人无争。
18、非有道之圣人,不能如斯。
19、故曰:“处众人之所恶,几于道矣。
20、”夫以道之有于己者,素位而行,无往不利。
21、即属穷通得失,患难死生,人所不能堪者,有道之人,总以平等视之。
22、君子论理不论气,言性不言命,惟反身修德焉耳。
23、虽然,德在一起,修不一途,又岂漫无统宗,浩浩荡荡,而无所底极哉!必有至善之地,止其所而不迁,方能潜滋暗长,天真日充,而人欲日灭。
24、《易》曰:“艮其背不获其身,行其庭不见其人”,此即圣人之居善地也。
25、居之安,则资之深。
26、内观其心,虚而无物,渊渊乎其渊也。
27、外观所与,择人而交,肫肫乎其仁也。
28、至于发之为言,千金不及一诺,“言善信”也。
29、施之于政,大惠何如大德,“政善治”也。
30、推之一物、一事、一动、一静之间,无不头头是道。
31、任人以事,惟期不负所能。
32、虑善以动,只求动惟其时。
33、圣人之修身治世如此。
34、此由“止于至善”,得其所安,而后发皆中节也。
35、惟其在在处处,无一毫罅漏,无一丝欠缺,又何争之有耶?夫惟不争,而人感恩戴德,刻骨铭心者,方具瞻依不志,又有何怨、又有何尤?虽有恶人,亦相化为善矣。
36、及其至也,无为自然,群相安于不识不知之天,几忘上善之若水,柔顺而利贞,无往不吉焉。
37、 指点上善之心,平平常常,无好无恶,浩浩荡荡,无陂无偏,极其和柔。
38、是以居上不骄,为下不倍;于己无尤,于人无怨。
39、顾其所以能至此者,究非世俗之学所能造其巅,亦非无本之学所能建其极也。
40、故太上处众人所恶之后,旋示一善地。
41、究竟此地何地?寸衷寸地是也。
42、得其地则性命有依,失其地则神气无主。
43、无主则乱,安能事事咸宜,合内外而一致,处人己而无争哉?然,谓其地为有,则多堕于固执;若谓其地竞无,又落于顽空。
44、此殆有无不立,动静不拘者也。
45、欲修至道,请细参其故,予以多积阴功,广敦善行,庶几上格神天,或得师指,或因神悟,予以会通其地,而始不堕旁门左道,得遂生平志愿也。
46、此地了然,道过半矣。
47、以下曰“心”、曰“言”数语,明在在处处,俱将检点至善,使不先得善地而居。
48、以后所云,无一可几于善者,此真头脑学问,本原工夫,如或昧焉,则持己接物,万事皆瓦裂矣。
49、吾故略泄于此,愿世之有志者,勿自恃才智,妄猜妄度,而不修德回天;惟虚心访道可也。
本文到此分享完毕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
X 关闭
Copyright © 2015-2022 华东商报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京ICP备2022016840号-41 联系邮箱:2 913 236 @qq.com